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锋 闫婷)近年来,宜城市科经局紧紧围绕七届市委提出的“四个举全市之力”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高位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与工业发展的“向新发力”,为宜城“千亿级、五十强、幸福城”大局贡献科经作为。
宜城经开区作为工业经济、科学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在宜城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市科经局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充分的发挥经开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试验田和孵化器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育高品质人才,打造创新生态链。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应用,让科学技术创新成为经开区高水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今年,新增国家级5G工厂、国家级智能光伏试点、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国家级“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各1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绿色工厂2家、无人工厂1家、智能工厂7家、瞪羚企业5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一百大关,达109家;1家企业荣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基础。
襄阳大山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余瑞鑫告诉笔者:“自2013年以来,我们公司在市科经局的正确指导下,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期合作、‘深度捆绑’‘双向奔赴’,每年都有5-10种新产品上市,为我们襄阳大山推陈出新、产品迭代升级、企业成功转型注入了不竭动力。今年总产值预计达7.8亿元,其中有60%都是新产品贡献的。以去年研发的松茸鲜为例,今年一经上市就异常火爆,约占今年总产值30%的份额。”
针对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现状,科经局带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实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数字化的经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年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8个,竣工62个,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2%,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科经局的正确指导下,我们优选国际、国内先进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服装生产设备,于今年11月底把工厂直营店搬进了工厂,实现了从传统的纺纱向服饰加工和销售等领域的延伸跨越,‘产销融合’‘工旅结合’新模式带来营收呈现井喷式增长,12月比11月增收20余万元,环比增长30.12%。”国家级5G工厂天舒纺织总经理助理丁佰英看着开业一个月的财务报表,高兴地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开区健康发展的关键。科经局持续以惠企政策为导向,通过企业家座谈会、政银企座谈会、惠企助企政策宣讲会、政企早餐会、“百名干部进百企”、“一起益企”等多种渠道加强政企联合,提高合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通过“退免减缓”各类税费6.33亿元,兑现惠企资金4.98亿元,大幅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国资平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其运营效率和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宜城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宜城国投正在深度参与城市综合建设与运营、国有资源开发与经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初步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发展格局,高品质石灰岩、机制砂等矿产资源项目也在顺利推进,农产品交易中心、种粮一体化等项目正相继落地,逐步由项目建设主体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综合片区开发商、特色资源经营商转变。
近年来,科经局加大对宜城国企阵列支持力度,联合宜城国投等相关单位,指导国资平台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显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管理上的水准。截至目前,国司下属的多家企业在矿产、砂石、混凝土等行业中稳步成长,慢慢的变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其中,下属3家企业已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持股的5家企业入库高企。
科经局积极完善企业梯度体系培育,支持国司所涉矿产、砂石、混凝土等相关企业有序成长为规上工业公司。“今年,在科经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旗下湖北国生环保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因科小连续入库两年奖励5万元,襄阳市汉宜砂石有限公司因新进规奖励10万元,持股的中振汉江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特腾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新入库高企,参股的宜城市天舒纺织有限公司高企资格复审,海鸿鑫、葛洲坝矿业正在申报新进规……现在,我们宜城国投创新积极性高涨,‘双创’活力充分涌流,大家干劲十足!”宜城国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生说。
此外,还配合宜城国投加快谋划建设“两中心、一园区”,统筹推进绿色建材产业供应链建设,以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国投下属金秋实公司、水交司作为生产端链长制单位,已集合3家国企、7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绿色建材生产与供给,子公司合盈商贸公司提供物流与资金交易服务,实现建材产业上游、中游、下游链式发展。
据悉,“两中心”即位于小河镇明正村、荣河村的河西砂石集并中心正在进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河东砂石集并中心已完成规划和选址。河东、河西砂石集并中心计划2025年建成,届时打造装配式构件新的产业增长极,积极融入房建、市政、农田、水利、交通建设供应链,实现产值大幅度增长。“一园区”即绿色循环建材产业园,集合建筑固废利用,着力打造以商砼站、预制件、垃圾固废处理等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建材产业中心,2024年预估产值1.1亿元,利税达600万元左右。
生态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宜城市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为主要内容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打造一批无废企业,为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持。
领跑者是宜城工业绿色转型全面提速的一个缩影。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作为宜城绿色制造的佼佼者,在节能降碳改造、智能制造及磷石膏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项目中取得卓越成效,树立了行业绿色转型标杆。该企业持续投入节水技术改造,引入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工艺,建设有“风冷+水冷+热交换”循环冷却水塔、三级沉淀池、雨水收集等节水设施,蒸汽冷凝水通过雨水管收集再进行过滤后,生产用水可全部循环使用,全年节水约12000m³;工艺用水和直接冷却水全部流入污水处理池,经过沉淀、过滤、净化后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2024年,全年生产取用常规水源162929m³,总取用水量同比下降30.32%,共节约水资源约7万m³,水重复利用率高达100%,每生产一吨水泥仅需取水0.078m³,远优于国家用水定额的领先水平。今年12月,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获评2024年国家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
“在科经部门的帮助下,我们获得政府专项资金奖励1000万元。目前,我们48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SCR脱硝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正进行调试,建成后能满足最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年减排氮氧化物491.913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康义说。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力挺企业改革创新,持续夯实生态本底,培育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业态,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绿色支撑。截止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及绿色产品1家、湖北省级绿色工厂5家、湖北省节水型企业2家、宜城市节水型企业18家,累计向上争资和拨付本级专项资金9849.05万元,工业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绿色优势日益凸显。”科经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杰介绍道。
近年来,宜城市科经局以科教兴城、人产城融合为切入口,以科技赋能服务精细化工园区发展、宣传鲤鱼湖“城市湖区”惠企政策为抓手,从政策支持、创新项目、人才平台等全力支持企业组织关键核心研发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科技公司培育孵化,打通从科学到产业的通道,为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1月8日,宜城市邀请省科技厅信息院农村中心研究员黄科舫一行到东方化工、天舒药业、襄阳大山、飘扬食品、楚大鸭业等重点企业把脉问诊,点对点送上项目产业服务“新年大礼包”。
“感谢省领导、科经局领导上门送服务,‘一企一策’真的很暖心,既帮我们找到了未充分享受科技支持的症结,又对2025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入科创链平台等工作进行了重点谋划,我坚信明年在宜城的发展必能阔步向前,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天舒药业副总周西朋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宜城市坚持以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为路径一体推进城市产业双集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构建进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三大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再提升。截至目前,2024年1-11月“三大主导产业”(即农产品加工、化工及新材料、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营收占比突破78%,且规模在逐步扩大,规上工业公司集中入园率达到72%,产业集聚的量变正演变为发展能级的质变。
通过系列务实措施持续精准发力,科经局在践行市委“四个举全市之力”中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的职能优势,新质生产力“向阳而生”,新型工业化“欣欣向荣”。
下一步,宜城市科经局将咬定“四个举全市之力”不放松,继续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千亿级工业强市”奋进目标,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统筹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协同推进“南经开”“北临港”“城市湖区”建设,以耐心资本浇灌“创新雨林”,实现有价值的创新、有质量的发展,以一域之光为中国式现代化宜城实践争光添彩。